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认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恪守“厚学启智、修德树人”校训,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1.1政治立场。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到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融入、积极践行。通过撰写课程思政案例,在学术讨论、课堂互动及学习过程中自觉体现,确保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治理论素养。
1.2职业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全面了解并掌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具体实践中严格遵守,坚守师德师风,铭记“厚学启智、修德树人”校训,养成高尚师德。通过撰写失范案例的反思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模范遵守教育法规及教师职业规范。
1.3理想信念。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具有高度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通过参与师德培训、教学实践等活动,力争获得“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确保持续坚定个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具有强烈的从事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的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价值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备从教的丰富知识和良好素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认同教师职业,热爱教师事业,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具有扎根地方乡村教育的决心。积极参与支教和送教下乡等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力争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2职业素养。能够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人文底蕴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积极建构从教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能够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科课程思政案例,并通过课程设计有效地将人文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3价值引领。能够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能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人格,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引领学生健全人格、乐于奉献祖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能够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设立个人目标,激发学生自信心与进取心;在支教和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做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自然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自然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科学实践能力;了解科学教育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了解跨学科知识;认识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及它在学生知识体系、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作用。
3.1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物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与方法,深刻认识化学领域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养成生物和地理等学科方向的基本科学素养,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整合形成科学教育学科教学知识,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学普及。
3.2专业技能。系统掌握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基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具备开展较为复杂的近代物理、化学实验项目的实验能力,且能够基于物理、化学基础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操作、探究并验证所设计实验的科学性;能够利用生活中所常见的日常用品,独立设计和自制低成本科学及物理、化学等分科教学演示实验和教学教具(每人不低于3个),并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科教学实践中,且获得较好的教学实践成效。
3.3专业视野。洞悉科学及各分科相关研究方向前沿、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明晰科学及各分科在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密切关系,具备跨学科知识视野和文献检索能力,初步形成以科学及各分科专业知识为核心和基础、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科教育为指向,兼备文史哲和信息技术基础,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正确认识科学及物理、化学等分科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认识其在学生知识体系形成和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作用。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并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具备教学基本技能,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科学学科认知特点,熟练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地驾驭科学课堂,同时能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团、社团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获得完整的综合性教学体验,具备开展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
4.1基本素养。能陈述和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内涵,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能经常开展调研并分析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具有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掌握多元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实践策略,具备探索教学方法与新技术融合的意识,具有持续学习以改进教学的意识。
4.2教学实践。初步掌握从事义务教育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技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普通话水平与书写技能要求,能运用科学学科知识独立开展教学设计,同时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在教育实践中,会处理教材,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精准把握课标,有效分析学情,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建构、情境建构、主题建构;能独立设计完整的教案,并熟练掌握各类课型教学设计能力;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熟练把控教学环节,有效组织管理课堂;能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积极参加普通话比赛、板书设计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课件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比赛、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专业能力竞赛,并争取获得高级别奖项;根据兴趣加入各类社团,开展社团教学,组织社团活动,在社团中担任组织、教学、辅导等角色,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教学体验。
4.3教学研究。了解先进教育理念,洞悉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律,能结合具体学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及各分科教学研究,具备一定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效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反思和研讨,教育实习期间,每周撰写实习体会、记录教学成果、反思遇到的问题;实习结束时能进行公开课、班主任工作案例等分享,并能综合评估实习效果;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制定“科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能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等健康发展进行全程引导、评价与反馈。
5.1育人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熟知《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及经典德育著作,并能够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可以在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常规工作中科学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2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具备班主任工作技能,如德育课能力、班会课能力、独自组织升国旗仪式并现场讲话的能力、心理健康辅导和情感辅导能力、创建班级文化能力、组织家长会能力、组织班集体活动策划能力、学生活动方案设计能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等工作实践能力。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使用班级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并形成班级管理日志。
5.3活动组织。具有组织策划班级活动能力,能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校运会等方式,设计并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合作游戏、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等,将德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科学教育专业育人价值,坚持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掌握综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并能根据学情特点,结合专业学习、德育课程、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6.1育人意识。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一般规律,会分析不同阶段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具备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明晰科学学科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知识涵养、科学素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挖掘科学及各分科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坚持教学育人的育人意识。
6.2学科育人。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学科的育人特点和育人价值,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努力把育人理念和育人元素融入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掌握以科学课程教学为平台践行学科育人、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6.3实践育人。熟悉学校文化和实践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以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开展综合育人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育和引导。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设计并实施符合其成长需求的教育实践活动,如设计系列专题讲座与研讨课程,开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元化实践项目。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科学学科教育改革现状,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科学学科教学和学习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学科专业知识和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能够进行持续性学习和探究,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科学设置“学习挑战计划”,每日记录学习进展、遇到难题及解决方式,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收获感悟,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7.2职业规划。能够在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自我,循序渐进,获得职业提升,从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个人成长档案”,直观看到自身成长,自觉设计职业规划目标;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呈现学习与职业规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撰写合格的毕业论文。
7.3反思创新。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自行诊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具有反思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参加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通过参赛反思自我的不足和取得的经验;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与反思能力。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在科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巧和能力,能主动在集体活动中学习、观摩与互助,乐于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体验他人的经验与分享自身的体会,具备在多学科教育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角色的能力。
8.1团队精神。能够理解学习共同体在科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专业学习、班集体、教育实践等活动中能够做到团结协作,主动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界限,组建混合学科小组,通过频繁沟通、互助,整合成果,最后汇报展示,强化团队协作精神。
8.2沟通技巧。能够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推心置腹的真诚交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并且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能够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中的交流沟通合作,养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