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简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本系概况 > 系部简介 >

物理系简介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2000年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2000年招收首批物理学(070201)本科专业学生。2015年增设科学教育(040102)专业,2004年4月获物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实验中心于1997年9月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估为“合格实验室”,2005年6月被评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008年物理学专业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被评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物理系目前在校生970名,教职工36名,专任教师27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8名;博士14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16名。山西省教学名师2名,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2名,院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院骨干教师3名,教学新秀6名;有3名青年教师在山西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二、三等奖,荣立二、三等功。

我系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力学》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物理》和《原子物理学》两门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电磁学》、《光学》和《中学物理教学论》三门课程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荣获2010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荣获2017年山西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近五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其中一区一篇),核心期刊14篇,实用型专利6项,参编专著4部,获批院级以上教改项目12项,其中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1项,山西省科技厅项目6项,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项目2项。

我系设理论物理等4个教研室,1个物理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有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近代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法等实验室,用房面积1386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价值870余万元。2020年学院安排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建成量子信息光学实验平台,极大提升了我系科学研究水平。

我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立足忻州等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坚持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学院主导、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自1997年至今,我系累计派出15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山西省忻州市、运城市、阳泉市、大同市、海南省五指山市、河北省雄安新区共57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有为青年,有效缓解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教育扶贫做出了显著贡献。

多年来,我们坚持正确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为指针,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实施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想的养成,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我系学生参加第一到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示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示获一等奖26名、二等奖27名;参加第一到第五届“山西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四次获二等奖、一次获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物理组二等奖1名、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物理组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获2016“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赛铜奖;1名学生获第五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5名学生获第十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三等奖;获“兴晋挑战杯”等多种奖项。

我系在办学过程中,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以社会需要为基准,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近五年,物理系累计毕业生958名,年底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研究生累计录取317名,录取率34.16%,其中“双一流”高校录取148名,占录取人数的46.68%。2024届毕业生204名,研究生录取83人,录取率40.69%,其中43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占录取人数的51.81%。我系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我们秉承 “厚学启智 修德树人”的校训,积极面对忻州等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按照学院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师资队伍改善和教学科研能力的重大突破,为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