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导向,在毕业要求中,清晰明确学生发展方向,以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来形成和实现毕业支撑,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有效进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按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原则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共分解为23个指标点,具体分解如下:
以践行师德、教书育人、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能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认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恪守“厚学启智、修德树人”校训,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1.1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在学习和实践中积极践行。
1.2职业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在具体实践中严格遵守,坚守师德师风,铭记“厚学启智、修德树人”校训,养成高尚师德。
1.3理想信念。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具有高度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强烈的从事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的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价值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备从教的丰富知识和良好素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认同教师职业,热爱教师事业,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2职业素养。养成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职业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人文底蕴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积极建构从教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2.3价值引领。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能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人格,能够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引领学生健全人格、乐于奉献祖国。
■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系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生物和地理等自然科学的专业背景基础,具备较强的科学实践能力;了解科学教育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了解跨学科知识;认识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及它在学生知识体系、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作用。
3.1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物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与方法,深刻认识化学领域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养成生物和地理等学科方向的基本科学素养,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整合形成科学教育学科教学知识,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学普及。
3.2专业技能。系统掌握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基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探究能力,能够设计和自制科学及物理、化学等分科的教学教具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3.3专业视野。以科学教育为依托,具备超出单学科的视野,具备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正确认识科学及物理、化学等分科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认识其在学生知识体系形成和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作用。
4.教学能力。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并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具备教学基本技能,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科学学科认知特点,熟练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地驾驭科学课堂,同时能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具备开展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
4.1基本素养。能陈述和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内涵,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能经常开展调研并分析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具有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能力。
4.2教学实践。初步掌握从事义务教育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技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普通话水平与书写技能要求,具有运用科学学科知识独立开展教学设计的能力,同时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科学评价。
4.3教学研究。了解先进教育理念,洞悉科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律,能结合具体学情开展科学教学研究,具备一定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
■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等健康发展进行全程引导、评价与反馈。
5.1育人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具备在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常规工作中科学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5.2班级管理。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能够运用班级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具备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技能。
5.3活动组织。具备组织策划班级活动能力,能够通过主题教育班会、团队活动、校运会等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6.综合育人。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科学教育专业育人价值,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掌握综合育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根据学情特点,结合专业学习、德育课程、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6.1育人意识。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般规律,会分析不同阶段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具备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
6.2学科育人。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贯穿科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学科的育人特点和育人价值,具备将育人理念和育人元素融入科学课堂教学的学科育人能力,掌握以科学课程教学为平台践行学科育人、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
6.3实践育人。能够以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开展综合育人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育和引导。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自然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科学学科教学和学习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和提高专业能力。
7.1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专业发展意识。通过专业的系统学习,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具备反思和自主学习意识。
7.2职业规划。能够在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理性分析自我,循序渐进,获得职业提升,从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
7.3反思创新。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自行诊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具有反思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在科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巧和能力,能主动在集体活动中学习、观摩与互助,乐于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体验他人的经验与分享自身的体会,具备在多学科教育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角色的能力。
8.1团队精神。深入理解学习共同体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在专业学习、班集体、教育实践等活动中具备团结协作能力,能够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8.2沟通技巧。掌握交流沟通技巧,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乐于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推心置腹的真诚交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