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蒲阁寨,层峦叠翠间浸润着岁月的厚重,红色记忆的脉络在一行人的走访中愈发清晰。2025年7月11日,物理系在忻府区三交镇蒲阁寨开展了主题为“触摸历史温度,传承抗战精神”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一场关于历史与传承的对话就此展开。

与六十多岁的谢贵云爷爷的面谈,恰似一场跨越时光的历史对话。爷爷口中那些代代相传的抗日英雄事迹,以及即兴唱起的激昂抗战歌谣,带着亲历者后代独有的情感温度,让书本中“抗战”的文字叙述变得可感可触——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鲜活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印记。

八十多岁的谢云和爷爷带领实践队前往炮楼遗址,沿途每到一处,他都会停下脚步,讲述儿时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抗战故事。路边那道被草木覆盖的沟渠、山坡上那孔墙体斑驳的窑洞,在他的讲述中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这些静默的旧址,因附着了具体的历史语境,自然流露出动人的故事感。

站在“晋西北柏色抗日根据地纪念碑”与“侯有根同志纪念碑”前,碑身历经风雨侵蚀却愈发沉稳的质感,让实践队成员深切体会到全面抗战历程中,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顽强抗争与沉重牺牲。碑刻上的文字,既是历史的见证,也让“抗争”与“牺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感共鸣——那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精神坐标。


返程途中,蒲阁寨的红色记忆已如星火般在实践队成员心中扎根。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处旧址,用镜头记录每一个细节,拍摄的照片将被系统整理为蒲阁寨红色遗址的“数字化档案”。这些资料未来将为乡村红色研学路线开发提供基础素材,让沉睡的历史遗迹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既可能成为吸引游客、带动乡村发展的文化新名片,也能让“三下乡”实践真正实现“高校调研助力乡村、乡村历史滋养高校”的双向奔赴,更让先辈们的热血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为乡村精神传承与长远发展照亮路径。